我系研究生党员赴内蒙古开展贫困地区学生家访活动

发布者:webmaster发布时间:2017-08-04浏览次数:404


为贯彻落实校党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学生工作部(处)组织老师与学生党支部骨干赴我校来源于连片贫困地区的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和宣传工作。家访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为学校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建设以及对学校对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化提供资料支撑。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也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我系研究生党员积极响应,并由丁淼、杨磊、党赛超、乔旭、许锦锦五位党员同学在院分团委书记于倩老师带领下,组成了工程学院家访团,奔赴内蒙古赤峰地区家访。出发前,工程学院家访团首先对该地区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收集和统计,规划家访的行程安排。经过前期的认真准备,在725日到728日这短短几天时间里,先后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下辖的宁城县、敖汉旗、巴林左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等地,行程近2000公里,走访了我校工程学院、信息学院、生命学院和物理学院的学生家庭,与学生父母家人认真交流,向每个学生家庭送去学校的关心和慰问,圆满完成了家访工作。

内蒙古赤峰市是我国第四大城市,全市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蒙古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城市,地广人稀。家访去的学生家庭所在的三个旗和一个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虽同在赤峰地区,但相距却都数百公里,交通十分不便。第一天去了三位同学家里,行程近600公里,坐车十几个小时。尽管十分辛苦,但家访团每到一个学生家庭,都受到家长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家长对学校的工作十分配合与支持。

在学生家里,家访团的师生认真地与家长、学生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目前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了解学生情况、在家表现,与家长和同学讨论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学习目标与毕业去向,征询了学生及家长对家访活动的看法、对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和建议,最后宣传了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介绍了科大的教育、科研等方面成绩和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条件,让学生家长放心。此次被家访学生中有部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国家专项的学生高考成绩普遍比正常招生的成绩低,其次是整个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和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基础相对较弱,据家长反映,学生来到科大的前两年感觉学习压力较大。另外就是自身的一些原因,学习不够努力或被其他事情分心等。而同为国家专项的李同学因为自己的努力在大一上学期取得了班级前十的好成绩,同时还积极参加学校的爱心社团,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他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性格也开朗了起来,在这方面值得其他同学的学习。家访团的老师和学生党员也鼓励贫困地区的同学们在逆境中磨励人生,努力拼搏,立志自强,用知识改变命运。学校也会给予新入学国家专项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克服困难早日进入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通过走访发现,学生所在的这四个旗(县)主要以农牧业或畜牧业为主,农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小米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养殖牛、羊、驴等,气候环境和交通因素是限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为近几年赤峰市干旱少雨,对农牧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其中有五位同学的家庭以务农、打工为收入来源,家庭经济情况相对困难。但这几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三个格外、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重要战略思想,加大精确扶贫力度,赤峰市这几个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都得到明显的改善。“要想富先修路”绝不是一句口号,和学生父母交谈了解到这几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公路已经修道每户人家的门口,在当地,中、小学校离家往往十几里,因为交通的便利,学生往返学校更加安全、方便,校车也能开到每个小孩家门口,村民的出行更得到明显的改善。有的同学父亲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这几年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在自己村子上办起了养鸡场,在脱贫致富道路上走出了关键一步。有的同学家里在国家精准扶贫的资金补助下,终于搬离了危险的土坯房,住进了新的砖瓦房。这些都只是地区扶贫项目的一部分,还有“新农村”建设、修泄洪渠、整修村部、建老年幸福院、修村间路、安装自来水、发展村庄特色旅游业等……相信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府、村民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脱贫致富。

整齐的赤峰市新农村面貌

在精准扶贫帮助下住进新的砖瓦房


经过为期近一周的实地走访,家访团的老师和学生党员们通过教育实践,了解了党的扶贫政策和方针,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进一步加强了党性锻炼和修养。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学习生活中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一名合格党员。